上海电机学院 ©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最佳分辨率1280*768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
|
4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本科教学,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质保体系。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已经建立了教学常规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以及督导工作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成立了院校两级的教学督导机制,即对日常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对期末考试试卷、毕业设计等环节做专项检查。为有效落实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学校建立了以教授(骨干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近三年来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了100%。
学校隆重召开本科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新时代“卓越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改革举措,制定和实施了《上海电机学院“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行动方案》。全面启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工作,建立健全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着力营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培育并打造高水平“金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贯通培养工作模式。
42.学科和专业建设有序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持续完善
为促进学校应用型学科发展,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学校依照《上海电机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上海电机学院学科登峰计划实施办法》《上海电机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修订)》《上海电机学院二级学院(部)学科基础建设与管理办法》等,重新梳理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建设方法、经费等内容,强调任务完成情况与经费支持的匹配性,推动学科建设特色内涵发展。
学校产学研紧紧围绕着“小电机、大锻件、智能造、产教融”的定位,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与科研攻关队伍,在重大产学研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省部级奖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上海市高原学科“机械工程”建设通过验收,获批“上海多项模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电机学院工业设计中心”被市经信委认定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倾力打造“先进电机”、“能源状态智能制造”、“先进能源材料”、“工业智能人机融合”、“高端工业设计制造融合”和“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等6个学科平台,推动建设“上海电机学院先进电机研究院”,与中国重燃共建“动力之城”研究院,与上海电气共建氢能研究院,与积塔半导体共建车规芯片工程实现联合实验室,成立上海市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中心,拟为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国防教育提供决策咨询;与中国重燃签订产学研框架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型燃气轮机研发,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效、零排放先进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整机气动匹配仿真技术”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准立项;与杭州中科智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署合同额达8000万。
我校被邀请出席临港国家产教融合核心区揭牌仪式,并签署多方共建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协议。一系列代表性成果正是学校落实扎根临港、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产学研工作目标的具体体现。
43.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健全,师生普通话水平达标
学校不断加强语言文字管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组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严格落实语言文字各项政策,注重语言文字工作实效,颁行《上海电机学院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若干规定》《上海电机学院本科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上海电机学院质量监控实施细则》均将“语言文字规范”“普通话授课”纳入实施细则,《上海电机学院党政职能部门满意度测评实施办法》等将“工作人员语言规范”纳入考评,发布《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要点》。
形成语言文字工作联动机制,由校办、宣传部主要负责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务处主要负责政策制定及考核、课程教学、普通话测试,学工部、团委、图书馆、艺委会主要负责语言文化社团及活动,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及活动组织,人文教研室、留学生教学部主要负责语言文化及留学生汉语教学,财务处主要经费保障。
相关支撑材料:
机械学院与上海奥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与育人工作室
电气学院智能决策与控制技术研究团队与河北烟草集团进行产学研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