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从“独享”到“共享”: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迎来“第一单”

发布者:肖晔发布时间:2025-11-28浏览次数:10

从“独享”到“共享”: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迎来“第一单”

2025年7月我校启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校内各单位积极响应,通力合作,探索完成试点设备调研筛选、收费方式制定、收费标准论证备案、政策宣传等前期准备工作,试点设备于10月份正式上线。近日,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迎来“第一单”,电气学院硕士研究生顾正阳通过预约,顺利使用了电子信息学院的长波长光谱仪,为他的课题研究获取了关键数据。这标志着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从“单位独享”到“全校共享”的管理改革迈出了从“0”到“1”的坚实一步。


(图1:顾正阳在导师白瑜芳指导下使用长波长光谱仪)

科研遇瓶颈,“共享”成钥匙

“我的实验项目中有一套光学传感器急需要测一下光谱,送到校外检测不仅费用高,而且也不方便,眼看就要影响研究进度了。”谈起当时的困境,顾正阳依然记忆犹新。正在他焦急万分时,导师告诉他,电子信息学院有台长波长光谱仪在开放共享清单中,或许能解决问题。

在详细查询试点设备信息后,顾正阳很快联系电子信息学院进行预约。在该台设备的管理员赵付丽老师和学院实验中心宋晓勇老师的积极配合下,迅速确定了设备使用相关事宜。顾正阳感慨道:“前后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我就得到了预约确认,并随即顺利地完成了实验项目。”

流程无缝衔接,共赢局面初显

此次共享的成功,不仅是用户的“雪中送炭”,也是设备管理方的“价值增值”。

电子信息学院实验中心宋晓勇老师对此深有体会。“过去这台设备主要服务本院师生,使用率有较大提升空间。现在面向校内外开放,既能充分发挥它的效能,也能为学院带来一定的测试收入,开启了‘自我造血’的第一步”。此次共享的成功,也让宋老师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更具信心。“自从学校开展试点工作以来,我们充分发掘现有设备资源,选送了4台技术性能先进、状态优良的设备纳入试点。这次共享成功,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它充分证明了开放共享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设备利用率,更能促进跨学科合作与资源共享,为教学科研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让更多‘沉睡’的设备‘醒过来’,在共享中创造更大价值。”

对于顾正阳同学的导师白瑜芳老师而言,这次共享带来的不仅是科研项目急需的数据,更是一次学校对青年教师科研资源支撑的信心加持。“对青年教师来说,尤其是理工科领域的青年教师,我们非常需要通过设备开放共享的方式来开展科研活动。这次的共享体验,让我更加确信,学校珍视每一位青年教师的科研火种,并不断努力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小切口,大战略:资源共享赋能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建设

首例共享的成功,是我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效益、持续增强科研协同创新力的一次成功实践。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跨学科、跨领域开放共用,不仅有效降低了重复建设与运维成本,更打破了原有资源壁垒,促进了学科交叉与团队协作,为开展高水平应用研究、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副校长王宏志表示:“这次成功的资源共享实践,为我们探索办学资源集约化、高效化路径打开了新局面。下一步,我们要将‘共享’从一种校内创新模式升格为一项核心战略,不仅要建章立制,形成常态化的共享机制,更要将其深度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全过程,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发展合力,真正让资源‘活’起来、让效益‘高’起来,为学校实现建设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试点设备共计29台套,总价值2000余万元,覆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随着更多设备和学院的加入以及大仪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一个“一点预约、全校使用”的科研支撑体系正加速形成。(供稿: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