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机械学院首批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全面启动住企联培

发布者:潘帅豪发布时间:2025-09-23浏览次数:10

机械学院首批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全面启动住企联培

2023年10月“上海电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学校开启了新一轮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实践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卓越工程师。机械学院自2024年开始修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新机制,当年9月,学院联合企业共同完成首批研究生“卓越工程师”(下文简称“卓工”)的选拔。首批卓工班30名研究生完成从校园到车间的身份转换,正式入驻合作企业开展“住企培养”,标志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入全新实践阶段。


夯实理论基础,共商校企课题

研一期间,在课程学习之余,卓工班的研究生们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校内导师带领学生多次前往企业交流、参观,从首次见面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开始, 在“学校-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讨论研究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面临的技术难题,以“企业出题,学校作答”的形式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研究方向逐步聚焦课题范围。同时,学院也积极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讲座,结合相应课程大纲,介绍企业中工程应用场景,为理论学习到实践生产做铺垫。


(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讨论联培课题)


(企业导师来校作讲座)


深入“车间课堂”,剖析“工程痛点”

2025 年7月份开始,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后,研究生们陆续从学校“住”进企业,分别去到如上海电气集团所属的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风电集团等大型装备制造国企,也有去到如中科新松、诺诚电气等高新科技公司。进入企业后,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践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亲眼见到大型设备时远比自己根据图纸、模型分析时来得震撼”,“现场追随制造过程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些需求的工程应用背景”,“生产一线的经历为我后续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真实案例和数据支撑,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卓工班的同学们如是表示。


(研究生在风电部件生产车间学习)


(研究生在上海电机厂车间学习)


红色引擎驱动,匠心人才共育

机械学院积极推进与卓工计划联培企业的党建共建,聘请企业劳模、工匠、技能大师为校外思政导师。研究生开始住企培养之后,机械学院党委要求党员学生到企业后主动亮明身份、向党组织报到,自觉接受企业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在生产一线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服务企业需求,立足实习岗位和个人实际发光发热、争当先锋。学院聘请的联培企业校外思政导师也主动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这些深耕重型装备制造一线的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将车间变课堂、把操作台当讲台,以人格化示范引领学生成长。


(研究生党员倪凯杰在青海桥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调试设备)


上海锅炉厂联培研究生党员倪凯杰,跟随企业导师前往青海桥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参与机组整套启动、热态调试、参数记录及异常排查工作。该公司3×660MW机组是全国首个高比例、高海拔、高碱煤的煤电机组,项目实现全国首个超超临界机组中压转子、高低压旁路阀设备国产化,积极探索高海拔高碱煤锅炉深度调峰和灵活性调节能力技术,做到“无启动锅炉无燃油无液氨无氢”。导师克服高原空气稀薄与缺氧,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辞辛劳地工作,让倪凯杰深切感悟:卓越工程师的坐标系里,X轴是技术标准,Y轴是安全红线,Z轴就是工匠精神。


融入企业文化,适应职场生活

日常科研学习工作之余,研究生们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在导师指导下熟悉岗位工作职责,还主动参与企业团建、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等。上海电机厂联培研究生徐德全代表电机厂参加电气集团羽毛球比赛,与来自企管处、营销中心、采购部、财务部、技术中心等不同部门处室的7名队员共同努力,以小组第二名晋级,徐德全每一轮比赛均被安排出战,为团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获得工会领队老师与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与信任。从适应职场节奏到契合企业价值观,研究生们不仅顺利完成角色切换,作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电机学子,更将校园严谨学风与企业务实精神结合,为后续科研攻关与岗位实践筑牢基础。


(研究生徐德全代表上海电机厂参加集团羽毛球赛)


随着机械学院首批卓工研究生正式入驻合作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标志着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深入。目前,校企双方已建立联合导师团队,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展项目制学习研究,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研发任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住企联合培养机制,扩大合作企业覆盖范围,并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力争打造成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标杆示范,为先进制造业输送更多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供稿:机械学院 徐德全)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