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2025年第二次联席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者:肖晔发布时间:2025-07-14浏览次数:13

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2025年第二次联席会议顺利召开

7月11日下午,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2025年第二次联席会议在上海电机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教委和临港管委会联合指导,聚焦产教融合年度工作推进与人才培养专项研讨,旨在加强校际协同机制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实践。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杨颉、临港管委会发改处副处长庄青松、王洋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晓军主持。

李晓军对市教委、临港管委会长期以来给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协作办”)的关心指导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会议是在年初联席会议基础上召开的阶段性总结会议,重点围绕共建共享事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梳理,特别是针对微专业和微课程建设开展专题研讨。会议致力于强化校际联动机制,巩固前期合作成果,明确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协作办张跃辉汇报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办公室推进计划》,系统介绍了组织架构搭建、工作机制完善、重点产业对接、校校联动推进、人才联培共育、党建联建促进学生成长以及临港新片区招才引才等七方面工作进展,全面总结了阶段性成果和下阶段重点任务。


  

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处长吕红芳汇报了《临港五校跨校微专业、微课程运行实施办法(讨论稿)》,从工作目标、管理职责、招生入学及注册、教学安排、课程修读、考核评价等八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微专业和微课程的运行机制,为校际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

交流环节中,各成员高校代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分享微专业建设经验,部分高校聚焦产业需求,联合多方共建特色课程。现场就微专业、微课程建设、校企资源整合等议题进行充分交流,为深化产教融合注入新动能。


  庄青松充分肯定了协作办及各成员单位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一是高效完成《产教融合服务手册》编制,集成高校优势资源并嵌入AI智能检索功能,计划下半年通过“上海临港”公众号上线,精准服务企业需求;二是围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两大重点产业,系统绘制产业链人才图谱,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创新实施微专业、微课程共享计划,以五校试点带动全面推广,配套专项资金支持动态优化。下一阶段,管委会将深化校地协同,依托重大科创平台推动创新创业,重点培育工程硕博士人才。他要求协作办持续优化政企校资源对接机制。


  

杨颉在会议上指出,临港新片区集聚近10万大学生,具备转化人才红利的潜力优势,需通过产教融合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他提出,当前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矛盾是技术迭代与产业需求间的差距,需重点关注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重构课程评价体系,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动态衔接,建立企业参与的课程质量评估机制;同时,要着力完善实习实践体系,开发贴近产业需求的微专业、微课程。他强调产教协同育人生态建设,要求高校课程设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检验教学成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交大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央美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华师大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临港科技学校等成员学校、平台代表及上咨集团、临港产教融合促进中心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共同参会。(供稿:产教融合办公室)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