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湖实验室的共建,将本着‘优势互补、共建基地、协同创新、推动转化’的原则,充分发挥东华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学、纺织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上海电机学院地处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校企合作优势,以及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优势,聚焦航空航天材料卡脖子问题,共同打造一个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平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航天材料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国际协同创新基地。”
11月25日至26日,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江苏产研院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研究所共同主办,2024临港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暨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研讨会在中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召开,会上签署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滴水湖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在落笔签约后作出上述展望。
签约的另一方,来自东华大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表示,滴水湖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支机构,将定位于进行原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聚焦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绿色能源材料、高端动力装备材料等前沿方向。滴水湖实验室将采用“三位一体”即高校、实验室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运行模式,实现从创新理论、开发技术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其中,上海电机学院将提供办公、实验、成果孵化场地,并配套合理的概念验证、中试场地,同时负责引进一定数量的专职科研人员和业内知名人才。
根据协议,签约双方将共同设立理事会作为滴水湖实验室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技术和产品开发计划等,同时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确保研发活动有序进行。双方还将共同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推动政产学研联动,为滴水湖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基础和临港新片区产业集群优势,积极构建高端装备、能源动力、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八大专业群,围绕上海大飞机制造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布局航空航天特色领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航空航天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此次与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滴水湖实验室”,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服务临港新片区大力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能源动力等先进制造业,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本次研讨会集结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等在内的18位两院院士,以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航天三院、上海商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上海青浦航空产业协会等60余家高校、研究所、企业、产业协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祝贺研讨会胜利召开,表示中国大飞机从研制成功稳步迈向商业成功离不开材料科学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期待中国商飞与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大飞机项目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寄语签约共建的滴水湖实验室,期待实验室能够充分发挥“磁场”效应,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创新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共同推动纤维材料技术的创新进步。
与会专家聚焦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发展和服务临港新片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分主题进行了积极交流和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上海电机学院,围绕充分发挥上海电机学院在区位、人才、场地、学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拓展国家级科研基地服务地方能力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在研讨会上表示,学校“因产而生、随产而进、偕产而兴、融产而强”,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使命任务,着力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共建滴水湖实验室不仅有助于提升签约双方在先进纤维材料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将有力推动临港新片区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国际协同创新,助力临港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后续,上海电机学院将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地处临港新片区大飞机制造基地和闵行上海航天城核心主体的区位优势,积极布局航空航天学科新赛道,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推动航空航天新材料产业的协同发展。(供稿: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