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获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校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侧记

发布者:文明在线发布时间:2016-03-01浏览次数:102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获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校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侧记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获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校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侧记


在电机学院,有一群青年,他们笑容淳朴却目光坚定,他们背影平凡却孜孜以求;他们在朝阳和繁星下翩翩起舞,在汗水与泪水中探索真知,在创新和拼搏下追逐梦想。他们就是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的小伙子们。 

十年历程,创新梯队结硕果

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创建于20069月,由我校于忠海教授发起,依托上海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建设平台,由机械学院承建,机械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团委共同管理。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是一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上海电机学院本科生自主组建的,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研究团队,现有核心团队成员56人,指导教师10人,主要研究方向:家用、居家机器人;CAD/CAM技术研究和应用;数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经过电机人近十年的努力,现已发展为一支具有优秀专业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

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在运行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层次开展大学生科创活动,形成“学着干,自己干,领着干”阶梯式科学训练方式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梯队结构,以集训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模式,形成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创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团队宗旨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机械学院在科研方面的专业特点,发挥教研相长,以研促教的优势,活跃大学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有效促进大学学风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团队成员各方面崭露头角。自2008年以来,团队成员连年申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目前共计123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赛区获银奖、全国金奖;参加上海市机械工程创新大赛获奖6项;参加上海市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大赛获奖9项;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团队成员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近3年来发表文章79篇,其中学生参与发表EI论文4篇,SCI论文1篇;申请专利375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14名同学考上上海高校研究生。2014年解得官同学获“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4年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荣耀加身,背后汗水谁可知

然而在荣耀的光环之下,科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队伍建立之初,科研之路举步维艰。虽然队员们满怀热情,充满斗志,但是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每一步都走得尤为艰难。

任何一个优秀的科创项目,都是涉及到各个学科,需要多方面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来完成,作为主修机械专业的学生,队员们在机械理论设计、三维建模、数据分析等方面充满自信,但是电力电子、控制工程等方面,确实是同学们的短板。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建模和分析都完成的很好,但是控制部分的设计很糟糕,甚至根本无法完成。这让队员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匮乏和单一学科学习的薄弱。与此同时,在项目主体的加工方面也是困难重重,电脑建模容易,但是实践过程到底该怎样操作,配件又该如何采购,厚重的箱体、精密的转轴又要如何加工,着实让队员们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但是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在校内,他们请教各位老师,同时申请使用工业中心的设备进行辅助加工操作;在校外,队员们几乎跑遍了老闵行的每一家加工厂,向老师傅学习、请求帮助,也吃到了无数的闭门羹。同学们几乎踏遍了北京东路五金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采购配件都要借机和老板聊上半天,汲取他们在机械行业多年的经验,以弥补自身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和无知。对于跨学科知识的欠缺,队员们不断的请教其他学院的专业老师,不断在图书馆自学。尽管遭遇了无数的冷门,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不知所措,但是同学们从没有放弃过,对于科研的追求,他们一直在路上。

逆流勇进,科创热情无可挡

在制作“飞思卡尔”智能车期间,除了上课时间,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边学习控制边调试车子,实验室就成了队员们的起居室,有时编程到凌晨,就随手铺一张凉席,支一张蚊帐,在地板上睡上几个小时,天还没亮就起床继续学习、调试程序,做到投入的时候,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情。虽然很辛苦,但是集训队的成员们乐在其中,因为这是同学们的梦想,是对科研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队员们愿意为此付出一切!成绩是对付出最好的见证,最终集训队荣获了华东赛区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在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时,集训队制作的是机械结构非常之精密的环保无碳重力小车。为此队员们设计了多个方案,每一次开会讨论之后又要几乎全盘推翻,重新改进,每一张图纸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每一个结构配合,每一个尺寸设计,每一处公差要求都经过了无数个夜晚的讨论和修改才最终敲定出结果。小车初步加工完成后,调试工作也非常的辛苦,重力小车本身精密的结构就决定了它对准确调试的要求之高,仅仅几十丝的误差就会导致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运行结果。实验室没有足够的空间就到走廊调试,走廊路面粗糙达不到赛道要求就到行政楼大厅调试。每天晚上老师们下班后,队员们就搬着设备跑到行政楼宽敞的大厅调试小车,没有条件就自己动手创造,缺乏赛道障碍物就自己加工,经常调试到半夜被保安大叔“请”出门外,但第二天队员们接着来。正如那句广告语所说:“如果你知道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没有什么能阻碍集训队的同学们对于科研的热情和钟爱,为此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心甘情愿!最终在决赛赛场上,集训队力压985高校队伍,夺得上海市一等奖的桂冠!

今日辉煌,再约它期勇攀峰

如今的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已经逐渐成熟,核心成员几乎人手一个项目,借助上海市大学生科创项目的支持,电机人的科创事业正做的如火如荼。每年新申请的项目和结题项目均达二三十个,由此派生出的高质量专利和论文也与日俱增,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也日益辉煌。今天科创集训队的成员们不但满怀热情,更是个个身怀绝技,有建模达人,有编程高手,更有天马行空、创意无限的新人不断涌入,这是一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科研创新队伍!

同学们相信,每一次成功都是一个新起点,一个供集训队进步的台阶,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警醒,一次让集训队总结学习的机会。他们也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不断进取、不断攀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集训队把小平同志的教导牢牢记在心里,在充满朝气的青年时光里,用知识技术武装自己,用科研创新点亮梦想!在这条道路上,同学们会一如既往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腾飞奉献出全部力量!(尚海龙  钱斌 供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