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坚持立德树人 引领德育实践:我校持续推进德育实践平台建设

发布者:文明在线发布时间:2018-11-11浏览次数:385

坚持立德树人 引领德育实践:我校持续推进德育实践平台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 引领德育实践:我校持续推进德育实践平台建设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会议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学院优势,倾心打造德育实践教室育人平台,开展多项德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力推动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依托课程教学的答疑解惑——课堂延伸有价值

全国教育大会会议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它能解决的最大问题是通过传授系统知识,使学生明确并获得正确的认知,达到认知的教育效果。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还需加强引导、加强实践、加强学生认知向行为转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多位教师依托课程教学开展答疑辅导,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任课教师顾建伟邀请赵冰老师在文理楼220室对学生就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如何调研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答疑辅导。两位老师根据多年指导学生实践的经验,对学生在选题、撰写、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共性问题的做了分析,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对其选题进行了一对一辅导,有针对性地对解答了学生选题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指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辅导答疑,学生们普遍反映本次活动精准解答了其在社会实践遇到的问题,老师们提出的建议不仅具有指导性,而且可操作性极强,其对社会实践的意义、方法和实践报告的撰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吕翠凤主持了2018级新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的辅导答疑。吕老师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作了如何选题以及实践模式的指导,同时还邀请了何小刚、陈瑞丰、石建水、邵长鹏、赵冰以及苗磊老师共同对同学们的实践调研报告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围绕课程教学的思政课对分课堂工作室——教学改革有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政课教学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围绕课程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思政课对分课堂工作室,通过德育实践教室平台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1031日星期三晚,在文理楼228会议室,思政课对分课堂工作室组织了第一期活动。本期活动的主题是“对分课堂让我的能力提升了吗”。参与教师有何小刚、石建水、陈瑞丰老师,活动由陈瑞丰老师主持。参与的学生们有蔡兆吉、杨宇瑶、唐文浩、丁华强、张运彬、施小龙、白雪松、侯天倚。教师介绍了对分教学是如何将知识教育转变为能力培养的,并结合对分改革谈了自己的体会。师生以“真理与价值”章节为例,就“对分课堂让我的能力提升了吗”,进行了具体的研讨。参与的同学畅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他们认为,对分课堂在精讲、内化吸收、小组讨论以及自由发言等各环节上,将知识教育提升为能力培养。学生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怎样让精讲尽可能地扣住最近发展区;怎样布置作业,促使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怎样最高效地组织课堂讨论等。

 “经典常谈”读书会——理论拓展有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增长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读书会的形式,以广阔的学习视角,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汲取人类文明优秀的文化成果。

本学期“经典常谈”读书会每周四晚上在文理楼228室如期举行,本学期“经典常谈”读书会活动诵读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大名妇孺皆知,他们的作品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据说,马克思每年必读一遍埃斯库罗斯的悲剧。开学至今,读书会已经读过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悲剧,总共近百人次学生参与了活动,每周四晚上师生共同诵读经典、开展讨论,度过一段段了快乐而有益的时光。读书会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悠久的传统项目之一,已经成为学院老师为学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答疑辅导的优秀平台。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阅读中外经典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大家对于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感悟水平,切实增进师生互动,成为课堂延伸的重要阵地。

 “红色经典”读书会——以史明鉴有思想

全国教育大会讲话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了扎根历史、诵读红色经典的读书会方式。

917日,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经典”读书会在文理楼228会议室首次开展,选择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到目前为止,出席读书会的人次近百人。同学们在读书期间遇到的疑问可随时提出,老师们进行讲解,一起探讨,氛围轻松、自由。

读书会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书写读书体会和感受,已经收到12份作品,我们将会择优推荐到图书馆开展的“寻找最美阅读人”活动中,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同学们反响热烈,非常喜欢以读书会的形式,重温历史,体验先辈的革命情怀,了解中国的历史国情,感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

情感交流面对面活动——思政育人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全国高校思政会议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德育实践教室平台推出“情感交流面对面”活动,贴合当代大学生成长实际,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情育人,以情化人,在培育学生德行、情怀上下功夫,帮助大学生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1030日星期二晚1800,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志兰在文理楼228会议室组织同学进行交流座谈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吕翠凤、邵长鹏、刘妤、赵冰老师参加座谈会。座谈会分为两部分,首先座谈会以某著名主持人的突然离世引发大家对生命的思考,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感觉,很多同学感受到了的生命脆弱和短暂,表示要追求“生如夏花”般灿烂的人生。有的同学谈到这位主持人很幸福,因为他从事了自己热爱的行业。

第二部分为同学提问阶段,大家从珍惜大学时光入手,就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向教师提问。有同学反映因为地域差别,高中时接触电脑很少,所以基础较差,关于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会,相关课程学起来非常吃力。有位同学说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上学期成绩也有数门挂科,现在比较迷茫。有位同学提问,面临父母和自己的选择不一样的选择困境时该怎么办。还有同学提出对自己缺乏信心,是不是通过社交才能提升自身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分析,现场给同学了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同学找到解决困境的具体思路。老师建议同学从今天开始,把理清了的思路、目标用纸写下来,写考研日记、写实现目标的日记,用纸写下来的目标也许更有动力。

社会热点面对面交流活动——关注社会有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根据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社会热点面对面”沙龙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11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热点面对面”沙龙活动在闵行技术中心401办公室正式开始,来自设计与艺术学院的10几位同学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期在闵行上课的盛青、郭骏膺、曹慧青、李雪、赵丽端和王丽萍老师开展了社会热点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由郭骏膺老师主持。

近两个小时的沙龙活动,师生围绕“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开幕”“ 双11”之夜,高校是否“网开一面”“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等专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讨论中老师和同学踊跃发言,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最后就以上三个专题达成了一致看法:

沙龙虽然结束了,但同学们的热情依然不减。我们也是希望通过“社会热点——面对面”的沙龙活动,吸引更多同学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政新闻,并能够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分析与解读。

共助成长公益基地开展提升学生就业力活动——实践育人有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助成长公益基地紧紧围绕社会实践教育环节,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挖掘教育与公益之契合点,依托公益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实践”达到育人实效。

930日下午,共助成长公益基地与上海海洋高新人才就业实训基地联合打造的“助成长·就业是一场修行”公益活动拉开帷幕。共助成长公益团队马秀春、孙秀丽老师以及我校40位各年级学生代表走进了临港人才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实训基地辅导老师孙菊娥老师亲临现场,以迎新生、促就业为目标,共同完成了本期题为《筑梦大学,规划人生,促进就业》公益活动。活动现场由马秀春老师主持。

开场的破冰游戏,让互相陌生的同学熟悉起来,同学热情渐高,游戏氛围热烈,也让同学们通过游戏形式感受了团队开展活动的重要性。

主题交流沙龙环节,来自我校电气学院谢源老师围绕“大学的学习目标与规划”,以自己的大学经历告诉同学们大学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大家关心的专业学习、个人兴趣爱好、大学生科创以及大学阶段知识学习与自学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为大家支招。来自上海海事大学大四学生王中良同学围绕“大学学习与生活”主题,以自身经历和感悟做了经验分享。毕业时节如何拿出一份打动用人单位的个人简历,这不是到大学毕业时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整个大学阶段的积累与储备。因此,大学生由被动的高中进入自主的大学应该树立目标,把握时间,增加自身“含金量”;大学学习安排方面,强调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专业课的成绩,对于考研、考资格证书等也要尽早规划,合理安排;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实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校电气学院大四王培豪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分享了大学生打游戏的事情,希望大家能正确对待,多审视自己,他强调了英语四级六级考证的时间要在大一大二,还有对自己身体以及精神的洗礼。企业代表周云薇老师在以下三方面提出了职场期待的大学生关键素质: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重视团队合作,发挥自己优势,通过一些实习生案例,希望学生引以为戒。

之后,由学生的9位代表通过“pin世界绘蓝图”搭建心中憧憬的大学生活场景,并用简短的语言描绘自己搭建的作品。参与活动的全体同学还制作了梦想卡片,通过图片和文字绘制大学生活蓝图,定目标。

就业是一场修行,起步就在当下。各年级同学都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筑梦大学,规划人生,进行清晰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在逐梦未来的过程中,储备能量,不断成长。

 “师生共读一首诗”——文化育人有魅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还积极探索拓展新的途径实现育人目标,助力学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国教育大会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103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文理楼213组织“师生共读一首诗”交流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苗磊、陈兰芝、胡欣诣和邵长鹏老师共同组织,主题是诗歌词赋与经典书目的讨论与赏析。在分享活动中,师生就自己喜爱的诗人和代表作品进行了介绍。来自物流1711的谢以恒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原创作品《木兰花慢•神都洛阳》,为大家解读了这首词背后的典故和用词来源以及平仄的写作手法,并推荐了“经典古籍库”和“诗词吾爱”两个APP。胡欣诣老师分享了纪念江上青烈士的诗歌《满江红》及该诗词背后的革命故事。陈兰芝老师结合自己的思政课教学分享了《井冈咏》、《淮阴了记》和《临港的梦》,建议同学们读书从生活体验出发,触摸生命。苗磊老师认为,诗词歌赋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了解诗歌的背景文化对增强人文素养非常重要,建议写诗作词要“达意”。邵长鹏老师建议同学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经典书目。参与同学表示,学习工科知识也离不开人文素养的熏陶,今后要多多和老师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交流。

在学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下,经过学院教师的共同努力,持续推进德育实践教室各项活动,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赵冰、吕翠凤、朱俊艺、陈兰芝、陈瑞丰、刘妤、盛青、马秀春供稿)



 
 

进入编辑状态